话说王翦退军十里后,下令深挖战壕、高筑壁垒,分兵把守险要之处,严禁出战。同时,他派出两万军队,前去支援桓齮和王贲,催促他们尽快建功。樊于期连日来都派出精锐部队出战,可秦兵始终不应战。樊于期认为王翦胆怯,正打算商议分兵去救援长子、壶关两处,这时,侦察骑兵突然来报:“长子、壶关二城已被秦兵攻下!”樊于期大惊失色,只好在城外扎营,以此安抚长安君成峤。
再说桓齮和王贲得知王翦移营到伏龙山,便率军前来拜见,说:“两座城池都已收复,我们分兵设防,诸事都已安排妥当。”王翦十分高兴,说道:“屯留如今孤立无援了!只要擒获樊于期,此事便可了结。”话还没说完,守营的士兵前来报告:“将军辛胜奉秦王之命前来,已经在营外等候。”王翦将辛胜迎入帐中,询问他的来意。辛胜说:“一来,秦王念军士们作战辛苦,命我送来犒赏之物;二来,秦王对樊于期恨之入骨,传话给将军,必须将樊于期活捉,亲手用剑砍下他的头颅,以解心头之恨!”王翦说:“将军此次前来,正好派上用场。”于是,王翦用带来的物品犒赏三军。之后,他下达命令,让桓齮、王贲各率一军,分别在左右设下埋伏,又让辛胜带领五千人马前去挑战,自己则率领大军准备攻城。
再说成峤得知长子、壶关二城失守,急忙派人召樊于期入城商议。樊于期说:“就在这一两天内,我们与秦军决一死战。如果战败,我就与王子您向北逃往燕、赵两国,联合诸侯,共同诛杀伪主,以安定社稷。”成峤说:“将军务必小心行事。”樊于期回到本营,侦察骑兵来报:“秦王新派将军辛胜前来挑战。”樊于期说:“无名小卒,我先除掉他。”于是,他率军开营迎战。双方刚交战几个回合,辛胜便佯装败退。樊于期仗着自己勇猛,一路追击,大约前行了五里地,桓齮、王贲两路伏兵突然杀出,樊于期大败。他急忙收兵回撤,却发现王翦的军队已经布满城下。樊于期奋起神威,杀开一条血路,城中士兵打开城门,接应他入城。王翦合兵将城围住,攻势十分猛烈。樊于期亲自巡查城墙,日夜不倦。
杨端和在城中,见局势危急,便趁着夜色求见长安君成峤,声称有机密要事相告。成峤见是旧日门下的宾客,便欣然将他唤入。杨端和请成峤屏退左右,然后说道:“秦国的强大,您是知道的。即便是六国联合,也难以取胜。您却想用一座孤城与之抗衡,这必然没有胜算。”成峤说:“是樊于期说当今秦王并非先王亲生,才诱导我做出此举,这并非我的本意。”杨端和说:“樊于期不过是逞匹夫之勇,不顾成败,想让您做这侥幸之事。如今他发布檄文到各郡县,却无人响应。而王将军攻城又如此急迫,城破之后,您将如何保全自己呢?”成峤说:“我想逃往燕、赵两国,联合各国,您觉得可行吗?”杨端和说:“联合各国之事,赵肃侯、齐湣王、魏信陵君、楚春申君都曾尝试过,可刚联合就解散了,显然此事难以成功。六国之中,谁不畏惧秦国?您所在的国家,秦国只要派一个使者去问责,他们就会将您捆绑起来献给秦国,您还能指望活命吗?”成峤说:“那您为我出出主意,该怎么办呢?”杨端和说:“王将军也知道您是受樊于期引诱,他有一封密信,托我转交给您。”于是,他将信呈上。
成峤打开信,只见上面大致写道:您是秦王的亲弟弟,身份尊贵,受封侯爵。为何要听信毫无根据的话,去做这危险的事,自取灭亡呢?这不是太可惜了吗?挑起事端的是樊于期,您若能斩下他的首级,到军前献上,主动认罪,我定会保奏,秦王必定会饶恕您。倘若迟疑不决,后悔就来不及了!
成峤看完信,流着泪说:“樊将军是忠直之士,我怎么忍心杀他呢?”杨端和叹息道:“您这就是妇人之仁啊!如果您不听从,我就只能告辞了。”成峤说:“您暂且留下来陪我,不要远离,您说的事,容我再慢慢考虑。”杨端和说:“希望您不要泄露我的话。”
第二天,樊于期驾车来见成峤,说:“秦兵势力强盛,人心惶惶,这城早晚都会失守。希望能与王子您出城,前往燕、赵两国避难,再做长远打算。”成峤说:“我的宗族都在咸阳,如今远避他国,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接纳我们?”樊于期说:“各国都深受秦国残暴之苦,怎么会不接纳我们呢?”正说着,外面传来报告:“秦兵在南门挑战。”樊于期多次催促道:“王子,您现在不走,以后就出不去了。”成峤犹豫不决。樊于期无奈,只得手持长刀登上战车,驶出南门,再次与秦兵交战。杨端和劝说成峤登上城楼观战。只见樊于期苦战许久,秦兵却越来越多,他渐渐抵挡不住,只得奔回城下,高声呼喊:“开门!”这时,杨端和手持宝剑,站在成峤身旁,厉声说道:“长安君已经决定全城归降了!樊将军请自便。有谁敢开门,格杀勿论!”说着,他从袖中拿出一面旗帜,上面写着一个“降”字。左右的人都是杨端和的亲戚,便将降旗升起,此事已不由成峤做主,成峤只能暗自垂泪。樊于期叹口气说:“这小子不值得辅佐!”秦兵将樊于期重重包围,因为秦王有令,要将他活捉,所以不敢放冷箭。樊于期再次杀开一条血路,朝着燕国的方向逃去。王翦追赶不及。杨端和让成峤打开城门,迎接秦兵入城。之后,成峤被幽禁在公馆,杨端和派辛胜前往咸阳报捷,同时请示如何处置长安君。
秦太后摘掉簪子,为长安君请罪,请求免他一死,还转而求吕不韦帮忙说情。秦王政愤怒地说:“反贼不杀,其他骨肉都会谋反!”于是,他派遣使者传令给王翦,让他在屯留将成峤斩首示众。凡是跟随成峤的军吏,全部处斩。城中百姓也全部被迁徙到临洮。同时,秦王政还悬赏捉拿樊于期:“有能将他擒获献上的,赏赐五座城池。”使者来到屯留,宣读秦王的命令。成峤得知自己未被赦免,便在馆舍中自缢身亡。王翦仍然砍下他的首级,悬挂在城门上。军吏中被处死的有好几万人。百姓被迁徙后,城中变得空无一人。(这是秦王政七年发生的事。)髯翁为此赋诗:
非种侵苗理合锄,万全须看势何如?
屯留困守终无济,罪状空传一纸书。
此时,秦王政已经长大成人,身高八尺五寸,英伟不凡,资质聪慧,志气高远,凡事都能自己做主,不再完全听从太后和吕不韦的安排。平定长安君之乱后,他便谋划着为蒙骜报仇,召集众臣商议攻打赵国。刚成君蔡泽进言说:“赵国是燕国的世仇,燕国依附赵国并非本意。我请求出使燕国,让燕王派太子来秦国做人质,向秦国称臣,以此孤立赵国。然后,我们与燕国一同攻打赵国,这样就能扩大河间之地,这可是莫大的利益。”秦王觉得有道理,便派蔡泽前往燕国。
蔡泽对燕王说:“燕、赵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,燕国与赵国一战,栗腹战死,再战,剧辛身亡。大王您忘记这两次战败的仇恨,却与赵国合作,向西对抗强大的秦国。若战胜,利益归赵国;若战败,灾祸却由燕国承担。这么为燕国考虑,实在是失策啊。”燕王说:“我并非甘心与赵国合作,只是实力不敌,无奈之举啊。”蔡泽说:“如今秦王想要报复五国合纵攻秦之仇,我私下认为,燕国与赵国是世仇,燕国参与合纵,恐怕也是身不由己。大王若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,以此表明您对我的信任,再请求秦国派一位大臣来做燕国的相国,那么燕、秦两国的交情,就会像胶漆一样牢固。两国合力,要向赵国报仇雪恨就不难了。”燕王听从了他的建议,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,并请求秦国派一位大臣来担任燕国相国。
吕不韦打算派张唐前往燕国,让太史占卜,结果大吉。可张唐却托病不肯前往。吕不韦亲自驾车去请,张唐推辞说:“我多次攻打赵国,赵国对我恨之入骨。如今前往燕国,必定要经过赵国,我不能去。”吕不韦再三强求,张唐却坚决不从。
吕不韦回到府中,独自坐在堂上,满心郁闷。他的门下有个叫甘罗的门客,是甘茂的孙子,当时年仅十二岁。甘罗见吕不韦脸色不悦,便上前问道:“您心中有什么事?”吕不韦说:“小孩子懂什么,也来问我?”甘罗说:“作为门下的门客,就是要为您分忧解难。您有心事却不让我知道,我就算想为您效力,也无从下手啊。”吕不韦说:“我之前派刚成君出使燕国,燕太子丹已经来做人质了。现在想让张唐去燕国做相国,占卜结果很吉利,可他却坚决不肯去,我就是为这事烦恼。”甘罗说:“这是小事,您怎么不早说?我去劝说他。”吕不韦生气地连连呵斥:“去去去!我亲自去请都请不动,你一个小孩子能说得动他?”甘罗说:“从前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。我今年十二岁,比项橐还大五岁。您让我去试试,若不成功,再呵斥我也不迟。您怎么能轻视天下的贤能之士,这么轻易就给人脸色看呢?”吕不韦觉得他的话很奇特,便改变脸色,向他道歉说:“小孩子,你若能让张唐前往,事情办成后,我就把我的职位让给你。”甘罗高兴地告辞,前往拜见张唐。
张唐虽然知道甘罗是文信侯的门客,但见他年纪小,便轻视他,问道:“你找我有什么事?”甘罗说:“我是来吊唁您的!”张唐说:“我有什么事值得你吊唁?”甘罗说:“您觉得自己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如何?”张唐说:“武安君向南挫败强大的楚国,向北威震燕、赵两国,攻城略地,不计其数,我的功劳不及他的十分之一。”甘罗又问:“那么,应侯范雎在秦国掌权时,与文信侯相比,谁的权力更大?”张唐说:“应侯不如文信侯权力大。”甘罗说:“您明知文信侯的权力比应侯大?”张唐说:“这我怎么会不知道。”甘罗说:“从前应侯想派武安君攻打赵国,武安君不肯去,应侯一怒之下,武安君就被赶出咸阳,死在了杜邮。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做相国,您却不肯去。武安君因为不听应侯的话而不容于应侯,您觉得文信侯会容得下您吗?您的死期不远了。”张唐听后,惊恐万分,连忙道谢说:“小孩子,多亏你提醒我!”于是,他通过甘罗向吕不韦请罪,当天就开始收拾行装。
张唐即将出发时,甘罗对吕不韦说:“张唐听了我的话,不得已才前往燕国,但他心里肯定害怕赵国。希望您能借给我五辆马车,让我为张唐先去通报赵国。”吕不韦已经见识到甘罗的才能,便进宫对秦王说:“甘茂的孙子甘罗,年纪虽小,但他是名家之后,非常聪慧善辩。之前张唐称病不肯去燕国做相国,甘罗一番劝说,他就同意了。现在甘罗又请求先去通报赵王,希望大王能派他去!”秦王宣甘罗入宫觐见,只见甘罗身高才五尺,眉目清秀如画,秦王顿时心生欢喜,问道:“小孩子,你见了赵王打算怎么说?”甘罗回答说:“观察他的喜怒,见机行事。言语就像波浪一样,随风而变,不能事先确定。”秦王便赐给他十辆好车,一百名仆从,让他们跟随甘罗出使赵国。
赵悼襄王已经听说燕、秦两国交好,正担心两国合谋攻打赵国,忽然听说秦国使者到来,喜出望外,便亲自出城二十里迎接甘罗。见到甘罗年纪这么小,他暗暗称奇,问道:“从前为秦国打通三川之路的也是甘氏,他是先生的什么人?”甘罗说:“那是我的祖父。”赵王又问:“先生今年多大了?”甘罗回答说:“十二岁。”赵王说:“秦国朝廷中没有年长的人可以出使吗?怎么派你这个小孩子来?”甘罗说:“秦王用人,各尽其能。年长的人承担大事,年幼的人承担小事。我年纪最小,所以就被派来出使赵国了。”赵王见他言辞洒脱,又暗暗称奇,问道:“先生屈尊来到敝国,有什么指教?”甘罗说:“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了吗?”赵王说:“听说了。”甘罗又问:“大王听说张唐要去燕国做相国了吗?”赵王说:“也听说了。”甘罗说:“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,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;张唐去燕国做相国,说明秦国不欺骗燕国。燕、秦两国相互信任,赵国就危险了!”赵王问:“秦国为什么要亲近燕国?”甘罗说:“秦国亲近燕国,是想一起攻打赵国,扩大河间之地。大王不如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,以扩大河间之地,我会向我们国君进言,阻止张唐前往燕国,断绝与燕国的友好关系,转而与赵国交好。以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,秦国又不救援,这样赵国得到的,难道仅仅是五座城池吗?”赵王听后十分高兴,赏赐给甘罗黄金百镒,白璧二双,并将五座城池的地图交给他,让他回去向秦王复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