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41章 计件改革争议(1/1)

缝纫机的咔嗒声在腊月的冷空气中显得格外凝滞,老裁缝王婶的顶针重重磕在烫衣板上,蒸汽熨斗的白雾模糊了她气得发红的眼角:\"按件计酬?\"她的袖口扫过堆在案板上的童装背带裤,裤脚的军功章补丁还带着手绣的温度,\"当年给志愿军做慰问袋时,\"指节敲着木质缝纫机,\"针脚密度是用弹壳量的,\"喉结滚动,\"现在要让姑娘们为了工分跑断腿?\"

顾沉舟的作训服挂在门后,肩章上还沾着高原的细雪,他递来的《科学管理原理》译本摊开在裁剪台上,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张部队训练量化表——\"投弹米数-环数-成绩\"的对应栏里,用红笔圈着\"工序分解=战术动作拆解\"。苏晚晴的银顶针划过译本里的\"计件工资制\"章节,突然停在王婶的绣花绷子上:那里绣着新设计的\"军嫂工分章\",中心图案正是顾沉舟寄来的、刻着\"量化\"二字的弹壳。

\"王婶,\"苏晚晴举起连夜画的工分表,不同颜色的弹道线标注着烫衣、剪裁、缝纫的单价,\"您看这剪裁工序,\"指了指用弹道比例尺量出的\"省道加工=5工分\/件\",\"和顾沉舟的训练表一样,\"喉结滚动,\"投弹要分助跑、挥臂、释放,\"指了指工分表的\"质量否决项\",\"咱们的针脚,\"摸了摸背带裤的锁边线,\"也要分密度、弧度、防伪标。\"

王婶的老花镜滑到鼻尖,看见工分表的角落贴着张弹壳拓印,那是顾沉舟1999年演习的纪念弹,底缘的膛线纹路被描成工分表的网格线。\"可姑娘们手速不一样,\"她的指尖划过\"缝纫快手=额外奖励\"的标注,\"小李刚生完孩子,\"指了指正在给婴儿换尿布的车工,\"怎么跟小年轻比件数?\"

顾沉舟突然开口,声音带着靶场的冷静:\"部队里,\"指了指训练表上的\"伤病员特殊量化标准\",\"伤员复原训练的成绩,\"喉结滚动,\"从来不和新兵连比。\"他摸出藏在作训服内袋的、母亲纳的绣花鞋垫,上面的针脚密度恰好对应工分表的\"特级绣工\"标准,\"晚晴在工分表加了'哺乳期弹性工时',\"指了指粉色标注的\"每天四小时带薪哺乳假\",\"比泰勒的理论,\"耳尖发红,\"多了道'军嫂专属弹道'。\"

苏晚晴趁热打铁,翻开第二页工分表:\"烫衣组按蒸汽压力分档,\"指了指用弹壳刻度标记的\"高原防寒服=1.5倍工分\",\"就像您当年教我的,\"摸了摸王婶的手,\"给边防军的衣服要多缝层艾草,\"喉结滚动,\"这些特殊工序,\"指了指红色标注的\"战略物资加工\",\"都是双倍计酬。\"

王婶的目光突然落在工分表的\"质量检测\"栏,那里画着顾沉舟设计的\"弹壳检测仪使用积分\",每检测出一处瑕疵,质检员可累积相当于两件合格品的工分。\"还记得吗?\"苏晚晴指了指墙上的\"军嫂质检兵\"照片,\"去年您带着小张她们,\"指了指照片里的弹壳顶针阵列,\"用三天时间,\"喉结滚动,\"给三百件背带裤校正好每道锁边线。\"

暮色漫过缝纫社的木格窗,顾沉舟的战术手表在工分表上投下菱形光斑,他突然想起1998年抗洪时,用同样的量化思维分配沙袋搬运任务,每个老兵的负重标准都比新兵少五公斤。\"计件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\"他的指尖划过\"工龄补贴=军属服役年限\"的标注,\"就像部队的兵龄章,\"指了指王婶袖口的补丁,\"老裁缝的经验,\"喉结滚动,\"该变成更重的工分砝码。\"

王婶的顶针突然落在\"技术传承奖\"的标注上,那里写着\"带徒成功=10工分\/人\",旁边画着个正在给学徒演示\"单套结\"的简笔小人。\"好吧,\"她终于松口,顶针在工分表上敲出轻响,\"但每道针脚的密度,\"指了指顾沉舟的训练表,\"得按当年给志愿军做衣服的标准,\"顿了顿,\"用弹壳量。\"

深夜的煤油灯下,苏晚晴在工分表背面画下新的质检流程图,顾沉舟用弹壳匕首刻了套\"工分弹壳\"——不同年份的弹壳对应不同工序,1984年的老弹壳代表\"特级绣工\",2000年的演习弹代表\"战略物资加工\"。\"知道为什么用弹壳做工分币吗?\"他望着妻子发间的银顶针,\"因为每个军嫂的针脚,\"喉结滚动,\"都该像子弹一样,\"指了指工分表的弹道线,\"带着重量,也带着温度。\"

缝纫机的嗡鸣在黎明前响起,王婶抱着新领的工分弹壳,发现每个弹壳内侧都刻着学徒的名字——那是苏晚晴连夜用红景天汁染的,字迹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红。她突然笑了,顶针在烫衣板上划出优美的弧线,蒸汽朦胧中,看见年轻车工们围着工分表讨论,哺乳期的小李正把孩子的婴儿车推到缝纫机旁,工分表的\"弹性工时\"栏,恰好对准婴儿床的方向。

这一晚,顾沉舟的训练日志写在工分表背面,字迹沾着红景天的苦:\"当王婶的顶针敲在工分表上,我突然明白:军嫂的计件改革,不能照搬泰勒理论,要缝进军属特有的柔软。那些'哺乳期弹性工时'、'技术传承奖',不是妥协,是把军事量化思维,织进了缝纫机的温情。

晚晴用弹壳做工分币,让每个工序都有了勋章的重量。就像部队里的兵龄章,老裁缝的补丁、新手的锁边线,都该在工分表上找到自己的弹道。王婶坚持用弹壳量针脚密度,恰是对'质量优先'的最好注解——原来科学管理与传统工艺,从来不是对立,是像钢枪与缝纫机,在时光里找到共生的频率。

看着工分表上的红景天字迹,突然懂了:所谓计件改革争议,本质是如何让每个军嫂的付出,都得到精准的校准。而我们的答案,藏在弹壳的刻度里,在红景天的染痕中,在每个带着体温的工分弹壳上——那是军属特有的、带着硝烟味的温柔计量。

@笔趣阁 . www.biqugse.net
本站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评论等,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,属个人行为,与笔趣阁立场无关。
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。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